實驗用之抗化防護手套如何選擇?
實驗用之抗化防護手套如何選擇?
能防護/抵抗化學物質直接碰觸到皮膚之安全手套
抗化?
實驗室常見化學品類型:有機酸、無機酸、鹼、有機氯類、有機物、有機腈類等
是否買一種抗化手套就可以防護全部的化學物質?
沒有一種材質可以隔絕所有的化學物質,差別只在於時間的長短
註:除應變用之防多樣化學手套,利用多層複合型防護達到化學防護多樣性,但相對卻完全失去操作性。
手套選用參考指標(參考工業安全衛生月刊)
- 待處理的物質 :選擇手套之前應先評估可能接觸的危害物質及其情形,如防酸鹼手套是要防哪一種酸、鹼,並且其濃度又如何。
- 暴露時間的長短:接觸到化學品的時間,實驗室多數非接觸性,除了清洗作業
- 手套之材質:丁腈橡膠、天然橡膠、聚氯乙烯、氯丁橡膠等
- 靈活度與厚度:在許多工作現場要有防護功能外更希望能不損工作靈活度,因此再相同效能中兩種手套,靈活度較高手套應為更好選擇
- 舒適性:手套尺寸合適與否及舒適情形。
- 現場溫度 :溫度越高容易促使吸附有毒物質深入材質內裡,因此高溫度之場合應以高一級效能之手套為標準。
- 抗老化性 :指手套材質因接觸到化學物質後,其物理特性產生退化的現象,如變硬、變僵、脆裂、尺寸收縮、膨脹等。
- 穿透時間(penetration):某一特定化學物質,從手套材質之一邊穿透材質另一邊的時間(經過接縫針洞、龜裂處亦有可能穿透),其穿透時間越長越好
- .浸透率 :指化學物經材質化學分子間空隙擴散透過薄膜滲透到材質另一邊,單位為毫克 / 米平方 / 分鐘(mg/m2/min.),滲透率越低越好。
- 機械性強度 :手套不只是要能防化學品的浸滲,其強度亦須達一定水準,以免穿戴時因強度不夠而破裂,完全失去保護的作用。
- 作業方式:須考量實際現場之作業方式,選擇適合之防護手套
- 檢驗證明:要求廠商提供原廠證 明或國內商檢局之檢驗證明。
- 製造商(Manufacturer):相同材質出自不同廠商可能有不同穿透值,要求製造商提供相關測試報告,將可進一步了解手套性能。
- 成本:依成本考量選用防護手套種類。
而在選用手套材質與化學物質適用的快速的方式,即為該品項之原廠抗化測試表,依照廠牌規格,其各自之抗化特性皆不同,參考原廠之測試資料,可較快速確認所選定之手套是否適合實驗用。
以甲醛為例:選用Ansell ED-93260 手套,其防護破出時間為>480分鐘,其連續接觸操作暴露時間小於8小時是安全的。(如圖1)
但同樣 Ansell ED-93260 卻不適合使用二硫化碳,依其抗化測試結果為接觸1分鐘即破出。(如圖2)
(圖1)
(圖2)
防護手套的使用、檢查及保養維護
- 防護手套使用時的注意事項
- 每次在使用前檢視手套的堪用性以及使用後需以清水沖洗,於陰涼處吹乾。
- 無萬能的手套,使用時必須正確穿戴適合於作業內容的手套。
- 須特別注意有些手套可耐濃硫酸,但卻不耐稀硫酸,其他類似情形亦同。
- 可耐單種溶劑如酒精、甲苯之手套,但卻不一定能耐此混合之有機溶劑。
- 因手套製造過程中有混入可塑劑等種種物質,其與主材質原性能將大不相同,需特別注意。
- 戴上手套後試握手指會不會痛,以及觀察指頭的縫製有沒有擰在一起。
- 在檢查時或使用中如發現有任何不良,應立即更換新品,不可再使用。
(二)防護手套之檢查注意事項:
- 檢查手套外觀有無破洞、龜裂、剝落、熔融、傷痕、氣泡、斑點、污穢、膨脹、收縮、硬化及其他異常現象或有礙使用上之缺陷。
- 職業衛生用防護手套充入空氣,並封閉腕部末端,浸入 0.01% 之界面
- 活性劑溶液,自手掌部捋至手指部檢查是否有氣泡發生。
- 手套檢視時應著重下列常見的手套質變現象,一經發現應予拋棄。
- 穿刺現象:遭細小尖銳物品,如木削或鐵削嶝穿刺破。
- 長時間摺疊所至之皺摺。
- 化學物質長期侵蝕穿破。
- 暴露陽光下所致之龜裂。
- 因長期浸蝕所致膨脹現象。
- 塵土或油漬大量沾附不易清洗。
(三)防護手套之保養維護
- 保存的地方應避免高溫高溼的場所。
- 有些材質的手套不適合與空氣接觸,應用塑膠袋等保存較好。
- 避免重物壓放或摺疊存放。
- 職業衛生用防護手套使用後用水洗(聚乙烯醇材質之手套除外),並讓其陰乾。
- 各種手套的保養維護,都必須依照廠商提供之使用說明書內的保養維護方法。
綜合上述,有關如何選購個人防護手套之重點
- 選擇個人防護具專業之供應商(非器材商或藥品商)
- 對應化學物質(實驗所用之化學品)
- 詢問供應商可防護該藥品之防護手套規格
- 索取該手套之抗化測試表
- 對應手套選用指標,選擇適合實驗室之手套
- 買對手套很重要,維護保養更重要。
※所有手套之優缺點與應注意事項仍應依原廠說明為主。
※本說明僅供參考,實際仍需以實際環境條件狀況與操作情形進行評估。
※實驗室應優先進行風險評鑑,完成風險評估後,再以危害預防為前提選用適當之防護具。
※本內容參考職安署相關個人防護具資訊及個人防護具原廠說明。
※如有疑問應先洽詢環安中心。